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25    次浏览
(吉林省境内柳条新边遗迹分布示意图) (百里新边第一站——舒兰市头台边台)清代柳条边应属长城防御系列工程隽成军柳条边有老边和新边之分,是顺治、康熙两朝历经34年修建的长达1300千米的防御性建筑。老边亦称盛京边墙,新边亦称吉林边墙。吉林新边,全长345千米。作为清朝统治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而修建的带有标志性禁区的柳条 边墙,以“杨柳结绳”筑墙,是国内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被誉为“关东绿色长城”。 柳条新边遗迹在修筑形式上比较特殊,类似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手册》中墙体中的“红柳加沙”和界壕类型,这种类型应该是继明等十多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后,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而修筑的一种适合东北地区、经济适用的防御体系。首先,柳条边之所以是一条例似长城的防御工程,是因为柳条边不仅修筑了边壕、边墙,还设有边门、边台等设施。边门建有门楼,门楼中间是过边的门洞,两边有耳房,一边住披甲兵,一边为囚室。边门有五品防御(武官)一员,九品笔帖式(文官)一员,总领催一人,下辖披甲兵多者三四十人,少者二十人。披甲兵分班守备,掌管边门的启闭,稽察行人出入。边台设有台领催一人,台丁二三十人,负责巡边守护。其次,从柳条边构筑时间看,分早、中、晚三段,也是一条例似长城的防御工程。(1)满清兴起至入关前。据文献记载,柳条边最早修建于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当时为了巩固建立不久的后金政权,修筑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主要作用是防御朝鲜王朝和明军毛文龙部对盛京和兴京祖陵的威胁。该段设有碱厂边门、瑷阳边门、凤凰城边门等三处边门。(2)满清入关前期。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将柳条边从碱厂边门向东北外展至威远堡。顺治五年,修筑柳条边西段,从威远堡至山海关,该该段设置了兴京边门、英额边门、威远堡边门、法库边门、彰武台边门、白土厂边门、清河边门、九官台边门、松岭子边门、新台边门、梨树沟边门、白石咀边门、鸣水堂边门等十三处边门。主要是为了防止满清后方西部蒙古的军事威胁,确保对京师至盛京的辽西通道安全,主要也是出于军事防御。(3)康熙年间柳条新边的修筑。据文献记载,该段柳条边修筑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该段柳条边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境内,南自威远堡,北到法特哈,称吉林边墙或新边。其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清代驿路,保护盛京围场和长白山资源,保护清军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的后方补给线。该段共设置了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边门、法特哈边门等四个边门,设置了二十九处边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柳条边属于长城系列,是例似长城的线形防御工程,其绵延千里,有边壕、边墙、边门、边台等防御设施,因此,东北地区称柳条边为“绿色千里长城”。 九台德惠分界线——九台市六台边台 横亘百里,风雨百年——九台市八台边台 悠悠旧事新边,漫漫黑土青天——长春市前拉拉吞柳条新边遗迹 一壕分两界,满汉自此别——长春市邢家台边台 昨夜三藩惊梦起,玉笛吹乱守台人——伊通满族自治县柳条新边遗址 犹记当年封禁地,十里春风迎新绿——公主岭市二十家子边台 结绳为界,插柳为边——梨树县三家子村柳条新边遗迹 边门熙攘临要道,深庭哪堪春意闹——布尔图库巴尔汗边门衙门 一台驻两界,往来过我边——四平市上二台边门满族文化网特约作者隽成军微信公众号满族文化网出品